提高在线教学课程质量,复旦在做什么?
发布人: 监督与评估    发布时间: 2020-07-27    浏览次数: 504



  

 文章来源:麦可思研究

  

  “(在疫情背景下)在线课程应当分两步走,一方面把线下课程在线化,保证‘不停教、不停学’。另一方面,切实提升在线课程的教学质量,推进混合式教学,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陆昉教授如是说。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打乱了各大高校原定的教学计划,紧急上马在线课程成为学校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2月初,复旦大学发布了徐雷副校长对春季学期课程安排的解读视频,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大类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通识核心课和通识专项课等重要课程要确保网络教学完整过程;优先使用已有的在线课程;以录播课为主;对于网络教学体验不好的课程,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并强调“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

  随着在线教学愈发受到高校重视,在提升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深入研究在线课程质量标准等方面,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复旦教发中心”)做了大量工作。到3月初,高校网络教学正式全面启动,围绕该阶段教发中心如何保证在线课程有序进行,以及如何不断提升在线课程的教学质量等,《麦可思研究》有幸与复旦教发中心主任陆昉教授、副主任丁妍副研究员、办公室副主任曾勇老师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微信图片_20200707164239

  陆昉教授《半导体理论》在线课程教学视频截图

        “全员培训”确保教学秩序 

  疫情“催动了”网络教学建设的步伐。在教学质量上,复旦大学要求网络课程与线下课程实质等效,陆昉教授表示,“这是网络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是对于许多教师来说,确实是严峻的挑战。”

  为了帮助教师尽快掌握视频课件制作技术并有效开展在线教学,确保课程按时上线,满足学校对线上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发中心承担起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培训的任务,及时开发在线培训课程,以“重点培育骨干、骨干覆盖全体”的思路,通过“在线学习+微信群答疑”的方式开展教师在线培训。

  第一批院系骨干培训在2月13日至16日进行,由教发中心与校园信息化办公室负责组织提供远程咨询与指导。同时,学校从2月15日开始向全体教师开放在线培训课程,2月16日至19日,教发中心和先期受训的骨干教师一起为其他教师提供远程培训指导。经过两轮培训,几乎所有教师都掌握了在线课程制作技术,以此确保全校春季学期2500余门课程在3月初正式开课前全部上线。

微信图片_20200707164246

  信息办在线教学平台建设团队

  复旦大学所有进行在线教学的课程都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用已有或自己制作的课程视频,通过课程平台发送给学生。学生提前学习视频,在此期间课程平台会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

  课中,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答疑讨论,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讲解难点。

  课后,学生需完成作业,巩固所学。

  陆昉教授说道,“经过前期的分批培训,应该说,学校有序地组织了网络教学,保证疫情期间‘不停学’的目标基本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教师在网络教学期间认为师生交流显著增强,好于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这一令不少高校甚至是社会大众诟病的师生交流问题,为何却得到复旦教师的认可?究其原因,或许是学校采用了课堂前中后三段式的课程设计,并非单纯地将课堂教学平移至网上进行。

  当然,由于师生分处两地,如何精准识别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是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对此,在线测试、问卷调查等是教师采用的方法之一,“我们计划收集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组织教师交流探讨,推广到全校教师当中,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曾勇补充道。

       明晰标准  保障教学质量 

  除了加强建设特殊时期的网络课堂、保证教学秩序之外,复旦大学认为在线教学应当“放眼考量”,陆昉教授这样阐释,“从长远来看,高校需要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在线教学,推行混合式教学,真正打造‘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简言之,在线教学不能仅仅“空有其表”,应当实现从教学理念到课程设计的整体转变。复旦教发中心一直关注如何帮助教师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理念转变,把学生可以从教学中获得什么放在教育者应该考虑的首要位置,“(理念转变)是根本性的改变,教发中心的两大任务之一就是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推行以学为主的教学和考评方式。”陆昉教授说道。

  在实际工作中,复旦教发中心联合学校优秀教师开发了“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培训项目。该项目分为在线课程学习和现场面授培训两部分,着眼于“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面向学生未来发展之需,在全面分析教学环境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为目标,以评估与反馈为牵引,以主动学习为载体,从而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质量”,即围绕教学环境分析、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和学习评测等4个方面展开。

  此外,在学校看来,利用在线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是践行“以学为主”的有效途径。教师教学理念转变之后,或者说与此同时,教师在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学习评测等多方面的课程设计能力都亟须加强,这也是复旦教发中心的另一主要任务。“针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发中心从课程质量标准出发,长期开展专题培训以增强教师课程设计能力。在线课程不应该是疫情期间的‘急就章’而已。”陆昉教授这样认为。

  “学”为中心 标准先行

  陆昉教授提到的在线课程质量标准即“FD-QM高等教育在线课程质量标准”,该标准由复旦教发中心与美国在线教育质量保障机构Quality Matter(以下简称“QM”)合作开发完成,并于2017年荣获美国远程学习协会颁发的全球影响力奖。

  “从国内教学实际出发,我们大幅度修改优化了QM的原有标准,最终形成了现行的在线课程质量标准,适用于国内高校纯在线和混合式在线课程。”丁妍阐释。该在线课程质量标准包括课程概况、学习目标、学业考评、课程教材、课程活动与学生互动、课程技术、学习支持和课程制作8大类,共计33项小类指标。其中,“学习目标”“学业考评”“课程活动与学生互动”为该标准的核心内容。

  2018年,复旦教发中心牵头成立“FD-QM在线课程质量标准联盟”,基于该标准展开同行课程评审和教师培训。目前已有会员单位50余家,培育同行评审师70余名,通过认证课程70余门。

  陆昉教授表示,“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环境下,教学质量侧重点已然改变,过去的考核重点是‘教师课堂教学表现’‘讲课是否能吸引学生’等,此类衡量标准都应随之变化。‘学生的收获’‘学生的学习体验’才最重要。当然首先要做的是提升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

  以点带面 提升教师课程设计能力

  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可量化的学习目标,将目标合理分散到课程单元学习之中,并设计支撑目标达成的学习活动和相应的考评办法等,应当是课程设计的核心。陆昉教授表示,“明确的学习目标、有效的学习活动设计和合理的学习评测体系是教学设计一致性的三方面。”教发中心专门开展了专项培训以提升教师课程设计能力。

  2019年,面向FD-QM在线课程质量标准联盟成员,复旦教发中心组织了三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活动。联盟高校的一线教师和各高校教师发展中心成员参与其中,并以联盟院校报送的待认证课程作为实训素材。“参训教师普遍反映收获很大,一些选报的课程可能已经是学校的优质课,但在FD-QM标准之下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丁妍说道。

微信图片_20200707164252

  陆昉教授在FD-QM课程评估研讨会上讲话

  她同时表示,该培训有两大特点,一是成果导向,“我们制定了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的任务与目标,保证培训并不局限于两三天的现场环节。”特点之二是将教师培训和课程优化(即评审师认定和课程认证)合二为一。这一方式的优点在于,各校在骨干教师中培育评审师,他们可以承担后续的培训工作,也能评判本校教师开展的线上课程,以确保“学生收获和体验”为首位。

  与此同时,一批优质的、符合标准的混合式课程应运而生。“这样‘一举两得’的模式,是将QM在中国大陆本土化改造的有效尝试。”

  一线反馈 “教学环境”需重视

  正如前文所述,复旦教发中心开发的“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培训项目强调,除了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和学习测评之外,课程设计还涵盖“教学环境”这一关键环节,丁妍也分享了来自一线教师的一些看法。

  在春季学期开学后,她与7位获得2019年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奖项的教师交流访谈。结果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如何制定教学规则非常重要。”举例来说,传统课堂的讨论形式已经不太适用于在线环境,不少教师认为需要制定严格的规则,例如何时禁言,何时取消禁言,以及合理设计讨论问题和流程等。

  此外,在混合式课堂背景下,不同教师对自己在在线课堂上的身份定位看法不一,丁妍总结道,“有的人认为我(教师)是编剧,重点是把课程设计好。有的人认为自己是导演,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有的人觉得我还应是演员,参与到学生的课堂学习中去。”许多教师都设立了课堂内外的答疑交流制度,鼓励学生沟通交流,不过有些教师更进一步,他们认为有了制度学生不一定主动来问,加强激发学生问问题的课程设计是他们关注的重点环节之一。

  “当然,不同的观点没有对错之分,相反,观点碰撞和交流或许更能提升课程设计质量。”丁妍补充道。

  为了加强教师在线教学经验交流,正如陆昉教授前面所说,复旦教发中心正在收集教师的教学案例,学校也在有计划地进行教改立项。

  对此,曾勇表示,“我们希望以此继续推进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工作,找出积极分子,促进交流,持续利用线上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陆昉教授同时说道,“学校层面会筛选一些优秀的混合式教学案例,并申报市级和国家级教学成果,我们希望更多的教师加入进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评”“教”当同行

  要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来自他们的反馈或许是最有效的方式。陆昉教授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评’和‘教’是相辅相成的。学生评价是课程各环节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

  复旦教发中心研发的FD-QM在线课程质量标准侧重于标准认定以及指导教师更好地设计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实际工作中,复旦教发中心发现,“不少教师递交的课程设计方案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学业考评等核心部分都有薄弱点,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也呈现出两极化趋势。”

  因此,丁妍认为,一方面教师需要以在线课程标准为依据,提升课程设计能力,另一方面,在课程运行之后,如何从学生反馈中发现问题,并将其与在线课程质量标准关联起来,是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陆昉教授同时表示,学校考虑从督导在内的不同角度对混合式教学进行评价,“当然评价体系不同于传统课堂。我们也希望能从教师的角度开展问卷调查,充分了解教学成效。”教发中心也会把评价反馈作为项目审核、验收的依据之一。此外,“教发中心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实证研究,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对于在线课程未来的发展,特别是疫情结束后,一部分教师可能仍旧会回到传统的课堂教学当中去,陆昉教授说,“我们希望有部分教师能够朝前再走一步。改变传统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设计,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这实际是课堂教学革命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但愿有更多的教师投入到这一课堂教学革命中。”